(相关资料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梓)5月13日,由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和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主办的“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跨学科论坛(2023)”在中山大学南校园学人馆举行。
会议邀请了新闻传播学、外国语言文学、区域国别学、旅游学、艺术学、经济学等领域学者,以及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羊城晚报》等主流媒体从事国际传播一线工作的专家参加,围绕如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展开了深度交流。
参加“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跨学科论坛(2023)”的嘉宾。 主办方供图在主旨演讲环节,9位专家从对外话语体系建构、出版与跨文化传播、生活美学与城市传播、国际传播理论建构、技术与国际传播创新等多角度切入,探讨了国际传播和文化交流的相关议题。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教授认为,国际传播应秉承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创新话语概念,遵循融通中外的传播规律,建构共情、共通、共享的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副主任王恬分享了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的国际传播实践,认为中国可通过“超越文化隔阂建构理解桥梁、规避话语陷阱重塑议程设置、数据可视呈现打造深层影响、延伸媒体触角提升算法性能”4个角度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董时从青年的传播实践切入,发表了对构建新时代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看法,强调要理解全球“Z世代”的特征,利用现有渠道培养国际传播青年人才,突出国际传播的“青年味儿”。
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副院长张志安教授概括了中国国际传播面临的四个障碍,提出城市是新时代国际传播的新载体,城市国际传播应超越“现代城市”的传统叙事,实现城市正面积极价值观的柔性传递。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钟智锦教授从生成式人工智能、算法和社交机器人3个角度探讨了人工智能环境下国际传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出要利用技术策略和政策规制,引导技术向善、造福社会。
分论坛一现场。 主办方供图当天下午的3场平行分论坛分别围绕“国家形象建构”、“国际传播实践”和“国际传播策略”等主题展开,24位学界、业界的专家学者参与了讨论。
主办方表示,此次论坛通过学者与业界的跨界沟通、不同学科的观点碰撞,对中国国际传播的媒介环境、实践现状、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分析,就如何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创新国际传播研究提出了真知灼见,体现了学界和业界的责任担当与协同合作。
Copyright © 2015-2022 东方公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8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