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作为人口过千万的超大城市,围绕如何更好满足新市民特别是刚到深圳创业的青年人的住房需求,深圳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坚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实现保障性住房高品质、多户型、便捷化、可持续,构建宜居乐业的幸福家园。4日3日,深圳特区报推出重磅综述《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问题 深圳住房保障加速提质》,4月6日起,深圳特区报开设《住有宜居 深圳加速》专栏,陆续推出系列报道,生动反映深圳在保障性住房建设筹集方面的创新探索、持续努力。敬请垂注。
(资料图片)
4月16日,随着最后一个混凝土模块单元吊装完毕,全国首个混凝土模块化高层建筑——龙华樟坑径地块保障性住房项目顺利完成结构封顶。
与普通的高楼建设不同,该项目最具“科技范”的特色在于,工地现场看不见沙子、水泥、砖块和成堆的建筑垃圾,只有一件件在工厂预制好的房屋模块整齐地码放着,这些部件经现场像“搭积木”一样精细化拼装,最终组合成为一栋栋完整的建筑。该项目5栋近百米的高楼,由6028个预制模块拼装而成,从开工到全部封顶仅用时292天!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装配式建筑,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
这是全国第一个应用BIM全生命周期数字化交付模块化建筑项目,建造效率和建造品质显著提升,成为深圳发力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的一个标志性工程。
近年来,深圳积极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高起点定位、高标准推进智能建造发展。2022年10月,深圳入选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
保障性住房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深圳重点布局智能建造的领域。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深圳全面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模块化集成建筑(MiC)、建筑机器人和全屋智能等先进技术,着力打造保障性住房领域中国式现代化样板,为住房保障群体建造高品质、智能化的“未来之家”。
院士加入推进装配式建筑加速迭代升级
即将于5月上旬入伙的长圳公共住房项目一期凤凰英荟城,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装配式保障性住房项目和全国最大的装配式装修和装配式景观社区,共有24栋高层塔楼,提供房源9672套。该项目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批7个智能建造试点项目之一,集成应用BIM技术、智能建造平台等16个“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49项关键技术成果,各塔楼装配率70%以上,最高达93.47%,与传统施工模式相比,现场用工人数减少了五成以上,累计节约工程造价约7500万元,有效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
深圳长圳公共住房项目。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羽洁 通讯员 朱江 摄
记者在该小区一套64平方米户型房间注意到,由于室内隔墙均为装配式建造,墙体比传统浇筑的薄很多,使房间的套内面积无形中增大了不少,看起来比同样面积的传统户型明显宽敞。此外,后续这些隔墙还可以根据业主需要任意调整位置,改变房间结构,非常灵活实用。
随着装配式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大,深圳还加快推进智能建造技术迭代升级,积极发挥行业引领示范作用。
备受关注的龙华樟坑径地块项目采用最新装配式建筑4.0时代的核心建造技术,这是中建海龙原创研发的MiC模块化集成建筑体系。这一建造方式的亮点在于将建筑整体拆分为独立空间单元,每个空间单元的结构、装修、水电、设备管线、卫浴设施等90%以上的元素在工厂内完成,使得原本需要2-3年完成的百米高住宅建筑项目,在一年内可完成建设,相较传统建筑模式工期减少60%以上。
不仅建造效率大幅提升,建造品质也有质的飞跃。龙华樟坑径地块项目是国内混凝土模块化建造技术首次在近百米高层保障房的批量化应用,技术难度大。为全力突破混凝土模块技术高层应用瓶颈,多位院士专家开展了关于结构抗震实验、结构监测与损伤评估、有限元分析与抗震设计等14项重大课题研究。
据项目负责人徐恺介绍,项目充分发挥混凝土模块化结构特性,房间的保温、隔热、隔音、防震等舒适性功能大大优于常规建筑,运用外窗反打等工业化手段彻底杜绝漏水隐患;隔墙采用轻质量陶粒混凝土,有效改善房间保温隔热性能,降低噪声8-10分贝;在废弃物、材料损耗、碳排放、能耗、水耗、污水、扬尘、噪音8个指标上取得低碳、环保的显著成效。与传统建造方式对比,建造阶段减少碳排放约4190吨,相当于约22万棵树一年吸收的碳排放量。同时,项目还可节省70%以上现场用工量,减少超过75%的建筑废弃物与25%以上的材料浪费,成为助力建筑业加速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典型案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表示,该项目推动了以传统预制构件为主的建筑工业化迈上新台阶,用更加工业化、智能化的方案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住房品质问题,建造品质和建造水平已达到世界一流的标准。
首个建筑机器人系统化运用项目落地
2022年10月,《深圳市加快推进现代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发布实施,明确加快建筑业数字化应用,将建筑产业互联网、建筑机器人等智能建造相关业态纳入全市2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建筑机器人已在保障性住房项目中“上岗”并大显身手。
早在长圳保障性住房施工阶段,三维测量机器人、钢筋绑扎机器人就已经开始应用。为确保装配施工质量,项目采用无人机的自动巡航监控管理。当一个楼层完成装配施工后,一台微型坦克形状的点云三维测绘机器人开始上岗进行扫描检测,其检测精度可达到毫米级。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是长圳项目工程质量稳定可控的重要保障。
市人才安居集团沙湖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是深圳市首个建筑机器人系统化运用项目。项目位于坪山区碧岭街道,由2栋145米超高层住宅、7栋100米高层住宅及1栋幼儿园组成,建成后可提供保障性租赁住房约2671套。目前,项目已完成基坑边坡支护、土石方及桩基础工程,正进行地下室主体结构施工。
“我们计划使用建筑机器人进行自动化施工,共采用地坪研磨机器人等8款大面应用机器人、腻子打磨机器人等9款点状应用机器人和1款高空外墙喷涂专用机器人。”项目负责人贾伟介绍说,这些机器人“上岗”后,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系统管理和标准化作业,可以有效减少材料浪费,降低碳排放量,助力绿色建造,提升建造品质。
那么,建筑机器人到底是如何作业呢?贾伟说,以外墙智能喷涂机器人为例,机器人以吊篮模块为基础平台,通过导轨模块搭载外设模块末端执行器,并引入远程无线通讯,整体施工工艺流程主要由8个步骤组成,其中涂料喷涂中的中涂层喷涂、底漆喷涂、水包砂和哑光罩面漆这4个步骤全部由机器人完成,其他步骤由人工施工完成。“预计本月底开始地下室底板施工,地面整平机器人、地面抹平机器人等两款机器人将正式投入使用。”贾伟说。
华为加盟保障性住房项目全屋智能试点
伴随消费品质不断升级,智能音箱、智能电视等智能家居相继成为标配,家庭空间将更具智慧。智能家居之间的互联,也将形成更沉浸式、个性化的全屋智能。
今年2月24日,华为方舟壹号空间智能开放实验室启动仪式举行。该实验室是由华为主导的全国首个空间智能化大型开放实验室,落地后将加速全屋智能产业的落地。
近年来,深圳开始发力布局智能终端产业,2022年6月,提出打造包括智能终端产业在内的“20+8”产业集群,并鼓励发展定制化、智能化、场景化的全屋智能整体解决方案,并布局VR/AR、智能可穿戴、全屋智能等新兴领域重点项目。
据了解,目前,全市已有四个保障性住房项目纳入了全屋智能化试点,分别是梅香里项目、高新花园项目、深铁懿府项目和深铁熙府项目。
安居高新花园项目位于南山科技园,是全国目前最高的装配式住宅项目。可提供保障性住房2175套。目前,项目已经全面封顶,正在进行后期装修等收尾工作。
近日,在工作人员带领下,记者来到安居高新花园1栋17层的智能家居样板间门前。当工作人员通过指纹识别电子锁打开打房门后,只见客厅的灯光随即亮了起来,落地窗帘也同步徐徐打开。项目经理武琰玮告诉记者,在入户墙上的弱电箱里安放了全屋智能主机,在高速WIFI的支持下,房间内的电视、空调、灯光、窗帘等均实现了互联互通,通过控制屏、手机或智能语音进行操控,给住户带来带来沉浸式、个性化、可成长的全场景智慧体验。此外,项目还对标未来社区创建标准,采用最前沿的智慧方案集成在管服系统,打造智慧社区系统,让科技“触角”延伸至社区管理的“神经末梢”,提升住户体验。
据了解,上述智能家居样板间并非交楼标准。该项目为每户预留了全屋智能家居的安装条件,住户入住后可根据个性的需求定制全屋智能产品。
市住房建设局负责人表示,将加快打造全屋智能深圳样板,支持全屋智能技术在深圳住房领域全面推广应用。在目前已启动首批4个试点项目、约7800间保障性住房试点的基础上,接下来将会同各区和市人才安居集团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打造一批精品工程,将全屋智能覆盖至更多场景。
特评
在创新之城体验科技改变生活
建筑信息模型(BIM)、模块化集成建筑(MiC)、建筑机器人、全屋智能……这些科技感满满的词语,并不是什么“豪宅”专属,正在成为深圳新建保障性住房的“标配”。
深圳是创新之城,每天都在创造着科技改变生活的奇妙。在深圳,智能、绿色的现代化建造并非触不可及的“高大上”,而正快速渗透市民们的生活,助力大家安居乐业。有了科技的助力,不仅建造效率大幅提升,建造品质也有了质的飞跃。一方面,科技让房子更舒适、更安全,让生活更智能、更便捷;另一方面,科技也能有效减少材料浪费,降低碳排放量,助力绿色建造。从建筑装修到智能空间到社区管理,深圳以科技创新赋予房子更好的用户体验和创新属性,让保障房更有“科技范”,让理想生活的样子清晰可见,让市民的幸福感更有“质感”。
住有宜居,除了有住的地方,还要住得舒服,住得有品质。深圳的保障性住房,不只是现实意义上的房子,更着眼于基于房子之上的未来生活方式,承载着成千上万青年来深奋斗者的青春热血和幸福生活。
来了就是深圳人,此心安处是吾乡。住有宜居的深圳,托起奋斗者的美好生活,也将托起城市的美好未来。(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庄媛)
(原标题《科技提升建造效率 “智能”让保障更有品质》)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窦延文)
Copyright © 2015-2022 东方公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8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